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91节(1 / 2)





  张小北想了想就说道:“那就叫张唯帧,如何?”

  陈夫人和寻音又问是一个“帧”字,问罢也都挺满意。

  于是,囡囡的大名就这么定了下来。

  第二天,张小北把女儿的大名告诉家人。果不其然,张耀祖不太满意,觉得一个女孩家取的名字跟男孩似的,不好。胡氏也看不出这个名字哪里好。既然儿子儿媳妇亲家满意,她有什么可说的。

  张小北接着又把将来进京住在陈家的事也一顺说了。不知怎地,胡氏越听,心里越觉得不是滋味。她也说不清到底是为什么,反正就是不爽快。

  陈夫人就在张家安心住了下来。有一天,三人推着孩子散步时,寻音突然问道:“娘,你来时爹爹怎么说?”

  陈夫人顿了一下才回答:“啊,你爹呀,他没说什么。”

  张小北一看就岳母的神色就觉得有猫腻,他猜测她有可能是偷着来的。

  陈夫人看样子也瞒不住,便长叹一声,对着女儿说道:“珠儿,你要相信娘,娘的病真的好了。自从得知你的消息后,我的身体就越来越好,脑子也越来越清楚,可是你爹就是不相信我,他来找你时可也是偷偷来的。”

  张小北突然觉得有点可笑,这个岳母有点老小孩的那种感觉。可是她明明年纪又不算太老,可能是她生的那场病对她影响着实不小。

  陈夫人在张家呆的时间越长,张小北就越发觉自己的猜想是对的。怎么说呢,岳母在面对外人时都挺正常,礼节上也几乎没出过错,但是私下里就不一样了。比如说她特别依赖寻音,一会儿看不见就不行。连带着有时也会依赖张小北。她十分喜欢他们两人陪着她说话。东拉西扯,谈古论今,反正说什么都好。

  有时两人哄得她高兴了,她就毫不吝啬地夸奖张江上北,说什么,比她的那个糙儿子不知要贴心多少倍云云。张小北心里不由得为两个未曾谋面的大舅哥默哀,同时又暗暗祈祷,岳母大人千万别在两个儿子面前说这番话,这可是很拉仇恨的。

  张小北在这厢担忧两位大舅子吃醋,哪里会想到,他自己的亲娘这几天也一直闷闷不乐。最后还是二姐提醒他,他才注意到。

  张小北赶紧过来安抚。

  胡氏看到儿子,颇有些酸溜溜地说道:“你会儿不陪你丈母娘说话去,来找娘干啥?娘又没法给你京城的大宅子住。“

  张小北有些哭笑不得,赶紧好声说道:“娘,岳母这是第一次来咱家,儿子能不尽心接待吗?再说了,岳母因为思女成疾,到现在还没利落,我不好好照应着能放心吗?”

  胡氏不知道亲家竟然还有病,遂赶紧问道:“你丈母家咋地了?哪儿不舒服?”

  张小北便简单地说了一下,但又请她保密,就装作没看出来。胡氏把事情一串联起来,发现这位亲家似乎还真有那么一点不对劲。唉,原来看上去那么高高在上的将军夫人也有不如意的一面,再想想这位亲家跟唯一的闺女分离十几年,也真够可怜的。说来也奇怪,胡氏一可怜起陈夫人,心里头那股子妒忌竟然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接下来的日子,胡氏不但不妒忌自家儿子被亲家抢走了,反而对这位亲家更和气更周到。陈夫人本来就性格好爽,对胡氏也是投桃报李。两人有时竟也能聊得热火朝天。如此一来,张小北也不用整日陪着岳母了,他可以腾出手来做自己的事情了。

  张小北猜测他们家可能还要来客人。他猜得不错,没多久,他们家又来了两个人高马大的侍从,而且还是上次来过的。陈忠陈顺一见到以前的伙伴来了,自然是十分高兴。这两人见自家夫人安然无恙,也是大松了一口气。

  两人侍卫在张家歇了两天,其中一个回去了,他大概是回去报信了。另一个留下来保护陈夫人。

  陈夫人一直住在张家,从来不提回家的事。寻音有母亲陪着,心里当然也高兴。可是这终究不是长久之际,到了十月底,岳父那边送来了一封快信,信里的意思简单明了,呆得够长了,赶紧回家。

  陈夫人很不愿意回去。在这里多好呀,有可爱的小孙女逗着,有贴心的女儿女婿陪着,又自由自在,她没事在附近逛逛,有时精神头来了还能骑骑马。

  十月过去就是十一月,然后就离过年不久,再者再往后上路就十分辛苦,毕竟冒着寒风赶路可不好受。

  陈将军急,这些侍卫侍女心里也急,老在这儿呆着也不是长事呀。他们思来想去,只能想到要找张小北帮忙。他们的意思是让张小北劝陈夫回家。张小北连连摆手:“这可不行,我要是出来劝她,岳母会觉得我在赶她走。”

  众人一想也是,其中一个叫思儿的侍女出主意道:“姑爷,我们都知道你没有赶夫人的意思,但是这天气越来越冷,越早上路对夫人的身体越好。依奴婢看,姑爷不如这样……”

  张小北无奈,也只得听从了侍女的建议。于是,这天晚饭后,他们三人照例坐在一起闲叙。张小北便说道:“娘,你一来,寻音便开心多了。要是咱们两家离得近些就好了,这样,咱们就可以常来常往,唯帧也有外公外婆疼。娘你看这行不,因为会试是在后年春天,我明年年底就得进京,到时娘跟爹说说,可以也回京城老宅,咱们又能见面了。”

  陈夫人一听,不由得两眼一亮,她高兴地说道:“哎呀,我怎么就没想到呢?还是小北聪明呀。可比你那两个哥哥强多了。”

  说完,陈夫人又对着女儿笑道:“乖女儿,你就先留在这里,娘回去跟你爹商量商量,到时我也回京城,到那时娘就可以天天陪着你了。”

  寻音虽然万分不舍,但也觉得母亲该回家了。她便默默地点头答应。

  陈夫人一吐口要回家,侍从侍女们生怕她反悔,麻溜地收拾行李,麻溜地离开。那动作快得张小北都有些反应不过来。这位岳母是来得突然,走得也突然。

  母亲离开后,寻音失落了好几天,张小北好声安慰她:“别急,明年年底咱们又能见面了。”寻音的心情这才渐渐好转。

  第118章 出发

  陈夫人走后, 寻音整理母亲留给她的首饰时才发现,原来,母亲竟在首饰匣子的夹层中藏了四张五百两的银票,她又是惊讶又是感动,母亲估计是怕她不收所以才偷偷藏到里面的。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寻音把这件事告诉了张小北, 张小北说道:“那就收着吧。”

  寻音说道:“行,我先收着,你要用钱再告诉我。”张小北笑了笑, 这些算是寻音的嫁妆, 不到万不得已,他才不会花媳妇的嫁妆。

  不过,一想到明年要去京城, 他就开始琢磨起来了。京城肯定更是米珠薪桂, 生存不易, 他要去京城必须多带些钱。他之前的积蓄盖房子花得差不多了。

  虽然现在县学每年有将近三十两的薪俸, 再加上兼职教课挣来的外快,加一起每年有七八十两吧。做为举人,他名下有两百亩免税田。自己家里再加上里正家和族人家也没有这么多, 于是,自然而然就有别的地主和富户想把田地寄在他名下, 起初,张小北有些不适应,不过后来听说别的举人也这样,也就慢慢接受了。当然那些人不会白白寄在他名下的, 这项收入有个百八十两。再加上别的一些收入,张小北开始的腰包又开始鼓起来。

  手头有了余钱,张小北又给爹娘妹妹添了新衣裳,寻音也给这个小姑子买了不少首饰。如今张小花也已经定了亲,男方姓高,高家在隔壁的成玉县,高家也算是书香门第,已逝的高太老爷也是举人。张小花的未婚夫婿今年才十七也已经是秀才。高秀才喜欢读书又不迂腐,品性不错,高家一家在当地的风评也挺好。要不是高老太太去年去世,高家要守孝,两家今年就办喜事了。

  或许是因为想着儿子儿媳又要离开家了,再加上陈夫人已经离开了,胡氏最近对两人的怨气又少了许多。当然,张小北也反思了自己的做法,最近他们夫妻因为孩子的事跟娘生分了许多,固然有两代人的观念冲突,但他也有做得不周到的地方。虽然他搬到了前院,但饭还是在家里吃,而且每日来得更勤。时不时地跟娘谈谈心,开导开导,胡氏本就是个通情达理之人,不像张耀祖那样顽固和自以为是。她在两个女儿的开导下也想开了,儿孙自有儿孙福,一代不管两代人。儿子儿媳妇爱怎样就怎样吧。儿子去京城住岳父家里,那是有人照顾,她应该更放心才是。这么一想明白,胡氏的心情又跟以前一样开朗了。现在三个闺女都有了好归宿,儿子年纪轻轻就中了举人,她也当了奶奶,吃喝不愁不说,还倍受人尊敬,她还有什么不满足的。

  张小北见母亲又恢复了原样,心情也跟着开朗起来。张小北不由得暗自感慨,做人难,做男人更难,家里面父母妻儿,岳父岳母样样都得顾及到。外面也是,同僚上峰还有学生也得顾及。

  安顿好家里,张小北又开始用功读书。毕竟后年三月他就要参加会试了。从县试到乡试再到会试,是层层选拔淘汰,越往上越难。他听说去年会试朝廷取了二百名,今年如无意外,想必也是这个数。全国那么多举子,三年一考,每次才录取区区二百人。这录取率应该不超过百分之五。

  张小北真没什么信心一次就能考中,什么状元探花榜眼更是没敢想,他能进入二甲,得个进士出身就不错了。毕竟他又不是学霸体质,前世拼了小命也只考了个普通学校。但是不管怎样,他还是得考下去。后年不中,就再考几次。反正在这里,三十岁能考中也不算晚,他记得以前看过一个资料说,清代考中进士的平均年龄是三十二,这里好像也差不多。因为像县学的老教谕那样的考到五六十岁没中进士的举人比比皆是。

  他也给自己定个年限,如果考到三十三还考不过,他就放弃,然后再回县学,或者自己就开办个书院,当个山长之类的,好好教书育人罢了。

  过完年后,春回大地,天气渐渐转暖。高家那边已经出了孝,两家商量着就把婚事给办了。

  张小花的婚事办得是三姐妹中最盛大最体面的,毕竟张家如今是今非昔比,高家也是当地颇有名望的人家。张小北亲自把妹妹送入高家后,心里不觉十分失落。家里的三姐妹都出嫁了,虽然也能常见到,但总归跟以前不一样。不光他失落,寻音也是如此,毕竟,她嫁进张家,跟这个小姑子相处时间最多,两人就跟姐妹似的。这下猛一分开,她也有些难过。胡氏更不消说,她是既高兴又难过。不过,她对此也已经习惯了,毕竟都嫁过两个女儿了,她反过来安慰张小北道:“闺女嘛,早晚都得出嫁,你们两个以后多生几个孩子,咱家又热闹了。”

  妹妹出嫁后,张小北仍过着跟以前差不多的日子,或是在县学处理学里的事,指导指导学生,指点指点训导。剩下的时间就是用功读书。怎么感觉这两年多时间像是一晃而过似的,过得飞快。家里家外的事多了,他读书的时间被压缩了,然而要面临的竞争却更激烈了,想想都有些焦虑。好在这一年,家里没有什么事情,日子过得比较平静,张小北安心读了一年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