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七十年代富三代第89节(2 / 2)


  沈家树说的专业的人,自然就是各个生产队的知青了。

  他想招一批人来专门种葵花。这些人有学历,和他们科普科学种植更有效果,能早点看出成绩来。

  这事儿他和洪社长打过招呼,洪社长也不管的。反正知青同志就是来建设农村的。既然需要,自然可以调动。

  而且为了方便工作,以后可以住公社这边的宿舍。

  葵花种植基地招人的消息传下来的时候,在知青们中间产生了热烈的反响。

  一是可以去公社住,生活环境大大改善。

  二来是种葵花,可比在村里种地要舒服了。什么秋收的就再也不用拼命了。

  最重要的是离公社近,以后公社有啥消息也能早点知道。

  一时间,报名人数众多。

  沈家树也是有要求的。要至少在农村种了三年地的,至少初中毕业的学历。还有就是勤劳。

  毕竟他弄这个种植园,也不是为了帮助这些知青改善生活???。是真的想做一番事业的。

  虽然大家从城里来,很辛苦。但是干活这种事儿不是同情就给对方提供好机会的。

  事情干不好,大家都要丢饭碗。

  “啊年年,你们家沈家树为嘛要求这么高!”姜红下午下工就偷偷的跑过来找唐年年抱怨。

  他们队里没有知青合格,但是从隔壁队里也听到了一些消息。

  队里的知青们就有些坐不住了。虽然同样是种地,但是好歹也有点儿不一样的。感觉还是带点儿技术含量。

  但是不管是男知青还是女知青,都不好来找唐年年套交情。

  也只有姜红和她熟悉一点。

  唐年年道,“这事儿家树和我说过了,种地也是要技术的,咱们经验不够,没法完成任务,回头要是垫底了,也是要被赶回来的。”

  姜红:“……”

  “当时家树也和我说了,要是基地做得好,以后瓜子厂扩大,总要人干活吧。肯定优先找有文化的人。”

  姜红眼睛一亮,顿时有了盼头了。

  她看到唐年年边守着炉子,边看书,问道,“你看啥呢?”

  “看以前的课本,感觉有些都忘掉了。”唐年年有些懊恼,“放下课本一段时间,都还给老师了。”

  姜红道,“看这个干什么,咱现在种地……你现在教小学也用不上。”

  “学点东西还是好,家树让我学,我就好好学。”唐年年道。

  见她满心满眼都是沈家树,姜红也不和以前那样说啥了。

  事实证明,年年的眼光是真不错的。

  知青很快就招满了人了。

  一共招了十个人,男女对半儿,都看起来老成持重的样子。

  来村里三年以上了,棱角磨平了。没有了少年时期的斗志昂扬。唯一想的就是能给自己找个更好的去处。

  沈家树觉得这样不行,得打点鸡血。

  作者有话说:

  么么哒,明天见。

  第76章

  “各位知青同志, 别看我们只是一个瓜子厂,但是领导对我们这个单位是很重视的。要不然也不会专门给我们弄这一片地种葵花,这片地其实就是试点而已。如果成功, 将全面推广。到时候整个公社的大队都会种植一部分葵花,作为经济作物。”

  “这就是你们当初下乡的目的, 用所学的知识建设美好的农村。”

  沈家树先是说了一番充满正能量的发言, 见大家果然都没精打采的, 他这才上干货了, “作为我们公社重要的经济作物葵花, 关系到我们未来经济的发展状况。这项工作就意味着容易出成绩, 也容易受到公社领导们的关注。只要葵花种得好, 就是你们做出的成果好。以后回城的机会, 我一定努力的给你们争取。咱们瓜子厂招人,也是优先考虑的。”

  前面的时候,这些知青还没往心里去, 反正就是一些大道理, 他们都听多了。

  多年的热情早已在繁重的工作中消磨殆尽了。

  早就没有过去那样大空话一说就能收买的了。往往领导说大空话,那肯定是要让他们吃亏的。

  但是听到后面的话,这些人耳朵竖起来了。

  争取回城?

  瓜子厂招工也优先考虑?

  甭管哪一条,那都是足够吸引人啊。

  作为城里来的年轻人,谁又不想脱离这种日复一日的劳作呢?

  有人默默举手,“你说的是真的吗?优先考虑我们?”

  沈家树道, “你们来的时间都很久了, 符合标准。如果表现优异, 到时候我们作为公社的支柱性产业, 自然有了强有力的竞争力, 到时候只怕不用我竞争, 领导们也是无法忽略大家的功劳的。”

  沈家树琢磨着这难度不大,毕竟明年大家就要参加高考回去了。考不上也没关系,他虽然记得也不是很清楚这些日子,但是只记得爷爷说过,高考恢复之后,知青们回城的机会就多了,后面几年陆续全都回城了。所以八十年代城里很多失业人员。到时候不用他费心思,这些人就能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