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嫁给阴鸷锦衣卫第40节(2 / 2)

  “王妃,这恐怕不合规矩。”

  “论起来你叫我一声小姨母,和我一桌无可厚非。何况你坐得离御前近些不也更靠近薛邵吗?”

  丁宝枝便也不再推脱,微笑致谢道:“多谢建安王妃。”

  她随建安王夫妇在席上落座,观察起席间的座位分布。

  席位分开两排,高处的主座上是皇帝皇后和太后,而建安王和其家眷就在顺位下来第十行的右手边。

  建安王是异姓郡王,并非皇亲国戚,筵席排位并不十分靠前,丁宝枝左右看了看,竟在斜后方看到一张巧笑倩兮的熟面孔。

  建安王妃见状道:“宝枝为何看着宁远侯那桌?”

  丁宝枝道:“原来淑贵妃是宁远侯的女儿。”

  建安王妃点头道:“是啊,淑贵妃可不就是宁远侯的女儿吗?宝枝,你以前在宫里见过淑贵妃?”

  “见过,当年便是淑贵妃送我进的尚服局。”

  建安王妃跟听了什么惊天大秘密似的捂住嘴,两眼放bbzl光,“是嘛?你一说呀我也觉得像是她干的事。”

  二人说罢齐齐噤声,心照不宣地笑了笑,丁宝枝早不在意当年之事,毕竟人各有命,她的命不在宫里。

  “那那桌呢?”丁宝枝又小声问,看向左手边,“梁国公对面的那桌。”

  建安王妃亲切笑道:“那是淳亲王,万岁爷的小皇叔,当年他还未及冠便在沙场征战,辅佐先皇登基。”

  丁宝枝一愣,“淳亲王为何会坐在那儿?”数了数那是第十三排,照理说淳亲王该坐在第一排,仅下天子一等才是

  建安王妃只道:“宝枝你看见没,淳亲王正和我爹聊天呢,谁不知道淳亲王与梁国公交好,当年便是我爹带着淳亲王攻入京城,将大纾的旗帜插在了城楼上。那会儿的淳亲王才十五岁。他们俩算忘年交,坐在那儿啊准是淳亲王自己要求的。”

  丁宝枝听罢点了点头,看向淳亲王。淳亲王年纪比梁国公小许多,且他容貌比实际年龄更加年轻,瞧着不过三十出头。

  她喃喃自语:“原来如此,梁国公果然值得敬佩。”

  建安王妃怔了怔,这才反应过来丁宝枝说的是薛邵从小崇拜他外祖的事,随即掩唇一笑,装作没听见,一努嘴接着跟她介绍。

  “你再看那边那位,齐国公,大纾的老国丈,他的嫡长女是当今皇后。”

  丁宝枝顺着王妃目光所指,看了过去,她们斜前方坐着位长者,岁数约莫六十,和梁国公的目光矍铄不同,齐国公看着温文许多,丝毫看不出他也曾是位带兵打仗的开国将领。

  建安王妃压低声音道:“其实,我长姐之所以被逼着退婚,有个原因就是我爹也想将嫡长女嫁给当年的太子,也就是当今万岁。”

  丁宝枝正喝着热茶险些没给她呛着。

  王妃赶忙替她顺背,笑道:“后来的事你也知道了,得亏我长姐坚持,否则这世上就没有薛邵了。”

  丁宝枝:“...薛邵的娘亲该比万岁爷年长?”

  建安王妃笑道:“长个五六岁而已,从古至今皇后年长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当年先皇其实更看重我长姐,但她自己不肯,那谁拿她都没有办法。”

  丁宝枝默默将手上茶杯放下,不自觉想起皇帝和薛邵素日里的交情,顿时觉着有些颠覆。

  不过...当时的皇帝年岁尚小,十岁出头还是个爱玩泥的年纪,哪懂男婚女嫁之事,应当完全没将这件事放在心上。

  此时,筵席的尽头传来宦官高喝。

  “万岁爷驾到——”

  席间众人齐齐跪伏在地,等候仪仗庄严的皇家轿辇行至筵席上座。

  丁宝枝始终低俯着身子,直到熟悉的皂靴路过眼前,她这才不着痕迹地抬了抬眼。

  龙辇从眼前行过,而在辇前左右护驾的,正是锦衣卫指挥使薛邵和司礼监秉笔太监容予。

  丁宝枝不细看也知道,薛邵穿的,是出门前她给他披的曳撒;戴的,是她裁制的军容抹bbzl额;蹬的,是她纳的软底皂靴,和今早出去时没什么两样。

  唯一不同的大约就是——

  他现在的一脸不近人情、阴狠冷厉,和早上那个恨不得将她全脸亲过一遍的薛邵判若两人。

  作者有话说:

  太后寿诞改在八月了,我之前傻了,没分清阳历阴历(虽然我知道这个细节没人在意哈哈哈

  【ps.爱抽淡巴菰的那位出场了】

  第42章

  皇后与太后的凤辇随后步入慈宁花园,等到他们三人到了上座,臣子这才起身恭贺,陆续落座。

  丁宝枝心里跟住了只兔子似的,蹿得她如坐针毡。

  筵席过半已没人拘着,台上歌舞缭乱台下也都拍着巴掌。建安王妃醉意上头,拉着丁宝枝有说不完的话,这也确实分散了她的注意力,不再动不动便偷瞄上座的微妙氛围。

  上座,容予带张平细心侍候皇帝的酒肴,皇帝则伴着太后有说有笑,他们身后站着这场宴会唯一看不出喜怒的人,带刀执勤的锦衣卫指挥使薛邵。

  一盏茶的功夫,太后身边的嬷嬷宫女围上来,伺候着她又是漱口又是擦手,皇帝见状遣退歌舞,为太后铺垫了两句,紧接着太后便以极为稳重的声调谢过诸位臣工。

  那声量就是坐在第十行的丁宝枝都听得吃力,但无所谓太后讲什么,重要的是接下来的环节。

  皇后的贴身嬷嬷随即向太后呈上坤宁宫的贺礼,轻声细语对太后说着礼品的来历,底下人都安静着连酒杯都不敢动,但饶是这样也什么都听不清。

  好半晌,太后身边的宫人才扯着嗓子喊了一句,“坤宁宫献八宝珐琅紫金瓶一对。”

  到底是皇后,送的东西不会过于奢靡也不会落了俗套,这对瓶子虽小巧但重工艺,算是开了个好头。随后以淑贵妃为首的几位妃嫔一一献礼,什么金银玉器,佛家法宝,太后见了还都欢心,点着头亲手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