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二一八章 熹宗归葬(2 / 2)


内阁首辅李国鐠带着大队人马护送熹宗皇帝棺椁先行离开之后,崇祯皇帝带着其他关键人员,午时出发,前往德陵方向行进。到了傍晚时分,载着皇帝、皇后以及其他后宫人员的十数辆马车到了德陵外面。

到了明代,皇帝的陵寝自有固定的制度和规矩,德陵当然也必须遵从祖制。

因此,当崇祯皇帝来到德陵附近,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条长长的神道,这也是整个德陵的中轴线。

神道由青砖铺就,两侧都是马匹、大象、骆驼、神兽、文臣、武将等一对对的石像生。

再往前,是一道石牌楼,叫作棂星门,再往里就是明楼。

所谓的明楼,就是一个碑亭,里面有神兽驮着一块巨大的石碑。

而这块石碑就叫神圣功德碑,或者神功圣德碑,正面写着:大明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神功圣德碑。

其实,对于天启皇帝来说,不管是庙号熹宗,还是谥号悊皇帝,都不是太好的字眼,

别看前面有着一大串的好话,比如什么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等等,只是到了最后,落在一个“悊”字上,就很容易让人产生不好的联想,就把前面的美好寓意给抵消掉了。

这个字眼本身倒并没有什么恶意,古语里有“视之不明,是为不悊。”这么看的话,这个谥号本身并不算是一个差评。

或许它最大的缺点,只是在于它太不常用,而且很少拿来用作皇帝的谥号,普通人并不知道它的意思,只会与熹字一样,引起类似荒唐短命等不好的联想。

但,这是朱由检登极之后不久,就由内阁确定而朱由检接受的,所以如今的崇祯皇帝,也没有大动干戈去修改它的必要。

而这个神功圣德碑的后面,则刻着大明熹宗皇帝的简要生平、品德与功业。

再往前走,就是帝王陵墓之前必有的一条人工河了,上面有五孔石桥。过了桥就是祾恩门,而过了祾恩门就到了整个德陵建筑群的核心了。

这个核心,就是祾恩殿。

也有的帝王陵里,管这个陵前的大殿叫隆恩殿。

这个大殿的功能主要是下葬前的停灵,以及下葬之后的祭祀。

由于熹宗皇帝的棺椁已经在紫禁城白虎殿里停灵一年多了,这一次自然没有再停灵数日或者数月的必要了。

酉时正,崇祯皇帝以及随行勋贵大臣,一起请灵。由礼部官员再念一通祭文,然后起灵,在崇祯皇帝的送行之下,在懿安皇后以及其他崇祯后妃、勋贵大臣们的哭声之中,熹宗皇帝的棺椁被运进德陵的地宫之中安放。

当天夜里,所有人留宿在德陵的苑内。而崇祯皇帝与后妃们则在陵宫前的祾恩殿内守灵至黎明,然后又是群臣祭拜和哭灵。所以这些活动直到日出为止。

到了太阳升起的时候,辰时正,内阁首辅李国鐠在祾恩殿外再读一通祭文,到焚帛炉中烧掉,然后带领送葬勋贵群臣,到地宫前的宝顶外再次哭上一回,就开始为德陵地宫关门封土了。

封土完毕,时间就已经到了午后的申时,直到这时,熹宗归葬的事情才算是告一段落。

接下来,随行的后宫、群臣和侍卫,分食了祭祀的食物,然后继续安排轮流守灵的事宜,而皇帝也继续留宿在德陵的陵园之内。

直到第三天,正午时分,守灵结束,整个熹宗归葬的全部程序才算是走完,安排一批熹宗皇帝生前使用过的太监留下永久守灵之外,其他勋贵、大臣以及太监宫女,就可以回京了。

熹宗皇帝的皇后即懿安皇后张氏,陪着当今天子的皇后周氏,以及其他几个后妃,在内阁首辅李国鐠、司礼监秉笔太监张彝宪、礼部尚书徐光启、军机大臣张惟贤、锦衣卫指挥使巩永固等人的陪同护送下,顺利返回京师。

而崇祯皇帝本人,则带着军机大臣孙承宗、李邦华,乾清宫总管太监王承恩,以及一身内侍打扮的兰妃海兰珠,在拱卫司、殿前司以及一批御前侍从武官的随扈之下,启程前往居庸关视察京西防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