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八六三章 上上之选(2 / 2)

因为到了这个时候,崇祯皇帝所担心的那种可能性,也就是高迎祥麾下的众流贼重新窜回陕北的可能性,已经没有了。

李邦华移驻庆阳之后不久,袁崇焕也带着自己的三边总督行辕,在曹文昭等大将的跟随之下,从固原南下再西进,移驻到了靖宁州城之中,并很快就派出曹文昭麾下武烈营的骑兵,扫荡庄浪、通渭、秦安等地,迫使在通渭立足未稳的张献忠、罗汝才,不得不再次率部进入安定。

而这个时候,在安定城内刚刚吃了半个月饱饭的马守应,已经杯弓蛇影地早一步投奔河州马家去了。

与此同时,持节驻守陕甘交界地区邠县的陕西巡抚洪承畴,也在陕军杨世恩部肃清了泾川、清水一线的流贼与木速蛮之后,安排好各种善后事务,然后打道回府,回了西安城。

不过回到西安府的陕西巡抚洪承畴,也不可能闲着,因为紧接着,他就不得不开始运作迁移关中百姓庆阳、平凉、秦州等地分田安置的烦琐事务了。

明末崇祯年间一开始,陕北的流贼就源源不断,杀了一茬又一茬,似乎总也杀不完。

其实,这也并不是因为陕北的人口太多,并非如此。

说起来,明末的时候,陕西巡抚治下的人口约莫在四五百万以内,而且还主要集中在关中地区,而延绥巡抚治下的人口更少,最多也就在二百万上下。

但就是这么一个人口基数,却在一次又一次的天灾人祸之下,不断地造反作乱,一波接着一波,直到葬送了整个大明朝。

这其中的原因,有天灾,也有人祸。

持续多年的大旱,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但是,陕北和关中地区失去土地无以为生的大量流民,始终没有得到朝廷有效的安置,却是一个更加致命的根源。

这些遍布在城市、乡村之中,特别是城市外围的大量流民,正是陕北流贼源源不断的人口基础。

这些无以为生的流民人口,若是不能找个地方给移民安置出去,让他们自食其力,继续留在人多地少的关中平原,早晚还是个隐患,指不定遇上了哪一场天灾人祸,就又会变成新的流贼。

崇祯皇帝之所以要费这么大的力气,肃清陇西、甘南、宁夏的木速蛮,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要在这个地方,大量安置陕西无地失地的流民。

陕北、晋北无地的农民可以北上河中、宣大、宁夏,乃至归化等地安置,而关中地区的“过剩人口”,除了上述地方之外,则可以就近安置在与关中山水相连的陇西地区。

正如宁夏黄河两岸的地区可以称之为塞北江南一样,这个时代乃至后世的时候,陇西甘南许多地方都可以称为陇上江南。

这些地方地势虽高,山地也多,但是山河壮丽,江河众多,西面有洮河、北面有泾河,东面有渭河,南面更有白龙江、白水江,以及汉江、嘉陵江的上游水系。

当陕北、固原、晋北乃至山东、河南大旱成灾的时候,这个地方却因为南有秦岭、西有高原而雨量丰沛。

这样的好地方,用来安置关中的流民,正是上上之选。

而随着六月底,陕西总兵官王承恩率领三万陕西官军与乡兵团练,正式移驻已经人去城空的秦州府治天水城。

这个带着陕西地方乡兵团练随军移民的策略,很快就在天水的周边地区开始了。

有一些心存侥幸而没有逃离的木速蛮,以为等到朝廷的官军来了,他们只需要跪在地上喊几句大明皇帝万岁就没事了。

但是陕西总兵王承恩及其麾下官军各部和陕西乡兵团练,想要的可不只是他们的归顺。

因此,回答他们的,只有无情的杀戮。

此时,即使一些木速蛮在陕军官兵面前当众吃猪肉、毁番经,也没有人得到赦免,因为已经过了三边总督府规定的期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