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八七六章 移民诏书(2 / 2)


当然,明末的老百姓们可不会有这么高的觉悟,他们才不管你什么华夏版图不版图的。

有些人宁肯饿死在家里,也不愿意冒风险移民到未知的地方去。

如今这位崇祯皇帝当然并不想采取过于残酷的手段,来减少这些地区的人口,比如之前在某种程度上放任洪承畴、孙传庭对流贼乱民的屠杀,比如之前在某种程度上坐视建虏突破宣大之后的大肆屠戮,包括在某种程度上放任甚至纵容袁崇焕在西北三边木速蛮聚居区的一些作为。

这些手段,其实都是在万不得已的时候听之任之的下下策。

但凡还有一点别的办法,都不能出此下策或者放任行此下策。

虽然他很清楚,这些人终究会在不久之后死去,要么死于北方频发的饥荒,要么死于北方频繁的战乱,要么死于后来肆虐这整个北方的瘟疫。

但是听任这些人在某种程度上死于自己的不作为,作为一个来自后世的人,终究会在良心上过不去。

崇祯三年的大旱,在原本的历史上,直接导致大明朝整个北方陷入大乱之中。

除了陕北的流贼如同星火燎原大肆蔓延之外,河南、山东、江淮等地各种规模民乱也是此起彼伏,完全乱了套。

而当时黄台吉率领建虏的大军,刚刚蹂躏过京师周边北直隶许多地区,大量的流民流离失所无以为生。

而各地勤王的军队又有许多都被击溃或者中途逃散。

这些同样无以为生的逃兵,随即加入了各地的民乱之中,使得整个大明朝从此急转直下,从此走上了崩溃败亡的道路。

因此说起来,明末持续的干旱,比起流贼来说,甚至比起建虏来说,都是更加致命的问题。

也因此,当大明朝北方各地旱情陆陆续续不断传来的时候,崇祯皇帝也只能在酌情减免北方各省夏秋两税,购粮备荒的同时,着手准备由各地官府进行移民了。

在崇祯皇帝的亲自主持之下,经过了内阁与户部连续多日的商议,崇祯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大明朝廷以圣旨的形式,向天下各地,正式发布了移民诏书《招垦令》: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皇明肈造且三百年,华夏百姓咸受其恩,四海之内,亿兆生民,安享太平,生生不息……

“至于今日,户口日增而人丁日众,自大河上下、长江南北,田尽而地、地尽而山,山野乡民,必求垦佃,然则户口日繁、地不胜稼!

“每遇水旱荒年,民必流离失所,尝谓四海无闲田而农夫犹饿死,正因人日增而地不变也!

“今朝廷锐意开边而拓新土,河中、漠南、塞上、蓟北,乃至于云贵西康,沃野何止千里,惜乎有土而无人……

“所谓皇恩浩荡必及于亿兆生民,今颁招垦之令,晓谕天下百姓,朝廷于河中塞北之地设官招垦,凡大明百姓,地不分东南西北,人不计士农工商,口不分老弱妇孺,皆可闻令前往,开荒垦田,永为世业。

“天下官吏军民,能招民开垦边地至百名者,文授县丞、主薄,武授百户、把总;能招民开垦边地至千名者,文授州同、州判,武授千户、守备;招民数量尤多者,授官按数加级……”

与这个公开昭告天下的诏书一同发往天下各省督抚镇臣手中的,还有崇祯皇帝与内阁反复商议之后形成的另外一道不公开的旨意。

除了晓谕天下百姓,可以自行前往边地开荒垦田之外,崇祯皇帝为了避免无人应招,同时也防备着北方各省的干旱如同历史上那样引发各地的民乱,还特别圣旨定下了崇祯三年年内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五地巡抚衙门和布政使司的移民任务:

“陕西布政使司下向陇西天水与河中移民,不拘男女老幼两万口。

“河南布政使司下须向河中、归化、云贵移民,不拘男女老幼三万口。

“山西布政使司下须河中、归化、宣大移民,不拘男女老幼两万口。

“河北巡抚治下各州府须向宣府、热河移民,不拘男女老幼两万口。

“山东布政使司下须向热河、旅顺、东江治下移民,不拘男女老幼五万口……”

五个省级地区一共十四万人,分配到了各地下面的府、州、县,算起来每个地方分摊的人口数其实并不多。

若是这五省的巡抚和布政使司,将自愿前往垦荒的移民和官府分派遣送的移民合二为一的话,那么这个移任务应该能够轻松完成。

这是崇祯皇帝给北方各省官府明确布置的第一次移民任务,所以,尽管他心里很急,但还是坚持了以小心谨慎为上,打算先试试水,如果顺利完成,那么崇祯四年就适当加大额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