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九一八章 鱼龙混杂(2 / 2)

也就是说,这件事情在战略上是没有问题的,问题仅仅在于如何具体操作。

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崇祯皇帝所能做的,就是尽快传旨给高时明、胡一魁,让锦衣卫西镇抚司与李邦华以及三边总督府共享来自流贼队伍内部的情报。

今后可以继续收编西北边地的汉人队伍,但是对于其中的头领和人马一定要严格把关、严加审查。

至于如何严格把关严加审查,那就是锦衣卫和三边总督府新任团练副使的事情了。

崇祯皇帝想到了这些之后,一道道旨意自然在十月中旬的时候,再一次被锦衣卫和东厂的人手快马传往西北去了。

崇祯皇帝、军机大臣以及军机处和兵部,都没有声张甘军兵败、兰州城陷以及宗室藩王肃王府灭于贼手的消息,但是到了十月中旬,这些消息还是传开了,就像是一颗颗巨石落入了朝廷这一池水中一样,在京师的朝堂之上掀起了轩然大波。

那些对崇祯皇帝的心思比较了解的人,当然都继续保持了沉默。

而那些对崇祯皇帝的心思不了解的官员们,则纷纷尚书弹劾李邦华和袁崇焕,特别是要求罢免袁崇焕的声音空前地高涨了起来。

而这些人,若是崇祯皇帝仔细对照的话,就会发现,正是当初一而再再而三地上书给皇帝,请求朝廷起复袁崇焕,请求皇帝重用袁崇焕的同一批官员。

只是当初领衔上书的那些清流大员,比如说钱龙锡、刘鸿训、张慎言等人,如今都已不在朝堂之上了。

所以,这一次上书请求罢免的人虽然多,但是在朝野之间的影响却不是那么太大。

不过,这些事情看在如今这位崇祯皇帝的眼中,却也立刻就知道了一点,这个袁崇焕今后怕是只能做个孤臣了。

因为到了现在,不管是他之前的巨大声望,还是他之前拥有的众多拥趸和群众基础,如今都不再存在了。

甚至包括军机大臣李邦华,如今也随着西北的这个新的变局,其善战知兵的声望也受到了重挫。

对于朝廷上下人人冲着袁崇焕喊打喊杀的局面,崇祯皇帝再一次保持沉默。

对如今这位崇祯皇帝来说,你们愿意弹劾谁就继续弹劾谁去吧,只不过你们弹劾的奏章到了大内之后,我就收着得了。

最多了,到某个时候,或许是袁崇焕回朝的时候,将这些奏折全都送给袁崇焕本人去看看就可以了。

对于崇祯皇帝来说,如果朝野上下多数人都异口同声地说某个人的好话,那么这个人就一定不能用在朝堂之上。

因为将这样的人用在了朝堂之上,就会很快成为朝中那些清流文官们的领袖,从而与皇权发生冲突,对自己形成制约。

这样的统治之术,或许一开始对崇祯皇帝来说是陌生的,但是经过了三年多的磨砺之后,现在已经日渐得心应手了。

对于现在的崇祯皇帝来说,其在朝野之间的声望,对他来说,已经不再如同登基之初根基不稳的时候那样重要了。

紫禁城之中,不仅有了忠于自己的天策卫和羽林卫,而且还有了更加忠于自己的御前侍从武官处和内务府。

京师内外城中,除了一直忠于皇家的装备最为精良的神机营之外,如今还有被自己的表兄弟刘文炳以及武状元阎应元牢牢控制在手中的五城兵马司。

而且京畿之地还有全镇驻防于通州的近卫军第一镇,全镇驻防于保定的近卫军第二镇,以及驻防于居庸关沿线已经改编完成了的近卫军第三镇。

特别是改制重组之后全新的边军、近卫、内卫、海军和后备等五军都督府了。

更不要说朝野之间,还有驸马都尉巩永固这个锦衣卫指挥使控制下的锦衣卫,以及忠于自己的太监方正化控制下的东厂在明里暗里地盯着了。

有了这些力量,如今的崇祯皇帝就是索性去做一个像正德皇帝那样随心所欲的荒唐帝王,在如今大明朝的朝野上下,也根本没有人能够阻挡得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