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九七六章 一切如愿(2 / 2)

毕竟,崇祯皇帝去天津也好,去白冶城也好,基本上都是围着京师在京畿之地来往,并不是当年的英宗皇帝亲征塞外,更不是当年的武宗皇帝下江南,没有什么危险性可言。

即便是有点风险,难道还能比得上当初皇帝御驾亲征居庸关的风险更大吗?

有了那次居庸关之行的顺利归来,如今的京师之中,不管是宫中的后妃们,还是朝堂上的大臣们,对皇帝离京早不是过去那种寻死觅活非要拦着不让去的态度了。

所以,崇祯皇帝在二月二十一日的决定,无论是在宫中还是在朝堂上,都没有引起什么轩然大波。

崇祯四年二月二十六日清晨,天色晴好,经过了短短几天紧锣密鼓的准备工作之后,崇祯皇帝的御驾,在神机营前军六百名精锐火枪手荷枪实弹策马开道之下,同时也在天策卫、锦衣卫、羽林卫两千人骑马荷枪,里三层外三层的护卫之下,浩浩荡荡地东出京师朝阳门,沿着京津之间宽敞平坦的水泥路官道,往东方行进而去。

大清早上,京师城内城外的路上行人稀少。

既没有必要事先派出军队封路戒严,也没有必要搞什么锣鼓喧天繁文缛节。

崇祯皇帝自己只是坐在数辆天子驾六的四轮马车中的一辆,而其他随行的文武大臣,武官骑马,文官乘车,分别奔行在皇帝车驾的前后。

而那些特别亲近的侍从文武和内臣,比如神机营的提督皇帝的表兄弟刘文炳,比如锦衣卫指挥使巩永固,比如一众御前侍从武官和拱卫司的将校们等等,则骑着高头大马,跟在皇帝车驾的左右。

紫禁城里虽好,可是各种敬天法祖的规矩与限制太多,即便是皇帝本人,也不喜欢总是待在里面。

大明朝以前的好几任皇帝都是如此,如今这位崇祯皇帝虽然没那么矫情,但是在里面待得时间越长,也越是感到自己的脑袋在逐渐变得僵化。

每天都是模式化的生活,任何人这么做久了,也会变得僵化。

总之,自从乘着马车出了紫禁城,尤其是出了京师朝阳门之后,崇祯皇帝很是松了一口气,顿时就感觉身边的空气不再那么沉闷,不再那么压抑了。

拉开里面的窗帘,推开马车轿厢内封闭的玻璃窗,一阵冷风吹来,让崇祯皇帝混沌懒散的头脑顿时清醒抖擞了许多。

当初下旨修路,一方面固然有嘉定伯府的情面在里面,因为他们的私产水泥窑越建越多,私产的民用水泥产量也是越来越大,民间又没有真正形成利用水泥修桥铺路乃至修造房舍的习惯,若是没有朝廷官方的采购,那么利润就要下降不少。

但是另一方面,自然也有崇祯皇帝自己的一点私心。

那就是把路修好之后,将来有一天自己可以前往天津。

而且在天津与京师之间使用大量的水泥砂石修桥铺路,效果一旦彰显出来,这个事情就能够在大明朝渐渐推广开来。

至少接下来,一方面可以让京畿之地的水泥混凝土产业继续发展壮大下去,另一方面,可以将京畿之地的道路条件大大地进行改善。

如今京师与天津之间的水泥马路,早已建成通车,而同样参与出资的户部与顺天府的税关也开始所获不菲,已经从中尝到了甜头。

因此,不管是户部还是直隶总督府,如今都在嘉定伯周奎的请托游说之下,不断批准新的贷款合作铺路项目。

从京师往东北,去往白冶城的水泥官道已经铺设完成,西去居庸关的水泥驿道也即将完成,而其他的几条,在开春解冻之后就要全面动工。

比如,从京西官道上的昌平城往北,延伸到古北口的水泥混凝土官道,三月中旬就要开工。

而从白冶城继续往东,进一步延伸到山海关方向的水泥大马路,眼下也正在选择道路和勘探筹备之中。

等到白冶城通往山海关,以及山海关通往宁远城的旧有官道,全都使用水泥混凝土铺就拓宽之后,就是他御驾亲征一举荡平建虏之时!

所有这一切,都曾经是崇祯皇帝在宫中热切期盼的事情,而眼下正一步步地变为现实。

每回从锦衣卫和东厂的各种书面报告上,看到这些由锦衣卫和东厂底层情报人员汇总报告上来的所谓“奇闻异事”,崇祯皇帝都感到由衷的高兴。

他一直想着什么时候能够从紫禁城中出来亲自看上一看,看一看京畿之地上发生的一个个新变化。

如今,这一切如他所愿。